泱泱华夏,东南一隅,武夷山脉,宛若明珠,承载文史,继往开来。武夷山,不仅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旷世奇作,更是千年文脉的薪火之盏。武夷山,是一座有着“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万里茶道起点”、“朱子理学摇篮”等多张名片的文化古城,指引着当今的我们在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近日,福建中医药大学“武夷寻访 杏林拾遗”实践队来到武夷山展开了一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体验的非凡之旅。
第一站:茶百戏中寻古韵,点汤盏里品茶香
“茶百戏”起源于唐朝,鼎盛于宋朝,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艺,又称“水丹青”,曾在宋代的文人雅士间广为流传,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09年非遗传承人章志峰老师恢复这项技艺之前,茶百戏曾经一度失传,很多对于茶百戏的描述只存在于古籍中。
如今,市面上对于茶百戏的争议很多,2月5日下午,实践队员共同拜访了非遗项目传承人章志峰老先生决定对这项神奇的非遗一探究竟。章老先生为队员们进行了茶百戏的系统讲解,让队员们了解了茶百戏的前世今生。不仅如此,章老先生还着重强调了仅用清水与研膏茶绘制而成的茶百戏与咖啡拉花的本质区别,更突显了中国古代人民运用科学文化知识的卓绝智慧。
讲解过后,队员们在章老师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茶百戏形成过程,从研磨茶粉、点茶注水,到用茶筅击拂茶汤,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全神贯注、精准操作。只见茶汤在众人的努力下逐渐泛起细腻的泡沫,随后,大家手持竹制的工具,小心翼翼地在茶汤上作画、写字。
本次寻访,队员们表示受益匪浅,感叹于茶百戏的奥妙,也使队员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闽北传统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二站:竹编技艺探灵秀,朱熹园中觅古
2月6日上午,实践队的队员们来到了武夷山大王峰下的武夷宫与宋街,寻访了兼具着实用性和艺术性的非遗项目——竹编。其编织技巧之精湛、艺术表现形式之丰富令队员们大饱眼福,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和智慧。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扎根生活。”竹编技艺用于民生生活,正是文化滋养着生活的实例。
中午,队员们品尝了当地特色非遗美食——岚谷熏鹅,烘烤熏制后的鹅肉色泽金黄透亮,在鹅肉中融入了茶香、桂叶香及糯米香,香味浓郁、持久不散。不仅如此,作为武夷山的一道传统佳肴,它的营养价值高、脂肪含量低,广受民众喜爱。
1999年,武夷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一项重要评定依据是:武夷山时朱子理学的摇篮。朱子文化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极大丰富文化内涵。下午,追寻着领袖足迹,实践队队员们前往了朱熹园。
朱子文化是以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学术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体系,队员们行走于武夷精舍中,沐浴在朱子文化的魅力之下,了解到了朱子文化中探究事物之理等文化魅力,深感受益匪浅。“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实践队队员们深感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更应积极参与文化在新时代的延续和传承。
第三站:武夷茶韵自然景,杏林小队茶乡情
“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得灵根手自栽”——2月7日上午,实践队员追随领袖足迹,深入当地茶园,茶农阿姨热情相迎,娓娓讲述岩茶奥秘。每年4月末至5月初,是岩茶诞生的时节。岩茶制作,工序严谨,对温湿度的精准把控,是茶人代代相传的古老智慧。队员们深感制茶、采茶不易。
随后,队员们随茶农踏入红豆山,实地考察参观生态茶园。“坚持山青水绿的茶园环境正是武夷岩茶品质上佳的关键,我一直相信,生态怎样,能从茶叶里喝得到!”茶农阿姨骄傲地说到。
茶百戏的抢救性恢复、竹编竹刻的文脉相承、熏鹅手艺的名扬、朱子文化的举世、生态茶文化的创新发展……本次社会实践的结束,不是对传统文化探索的终点,恰恰是新的起点。未来,实践队将继续追寻领袖足迹,怀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意,积极参与、传播,定能让这些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代代相传。这正是实践队“杏林拾遗”之初心!(苏礼彬 王亚妮 高子晗 张梓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