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学术年会召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发布时间:2020-12-14来源:中西医结合研究院

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学术年会召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首个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分中心成立

1212日,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学术年会暨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授牌仪式在福州举行。会议围绕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的重点工作、研究成果、“十四五”规划,以及数据科学与中医药结合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并在会上举行了国家中医心血管临床研究中心分中心授牌仪式。

本次年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来自中西医结合、中医学、药学等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参会交流。会议由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共同主办。福建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献祥教授、福建中医学院原院长杜建教授、北京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原主任徐筱杰教授担任会议主持人。

 

大会现场

 

扎实推进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内涵式发展

国家中医心血管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陈可冀院士指出,这是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的首个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该研究中心由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福建省人民医院等15家单位组成,通过加强国内外合作,创建大数据平台,促进中西医结合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我国重大疾病防治做出贡献。

陈可冀院士为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授牌

福建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献祥教授主持

 

 

据悉,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获福建省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心血管病慢病协同创新中心。在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福建中医药大学的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全国63家参评学科中排名第三位。

福建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灿东教授表示,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融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整体医学,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年是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建院15周年。15年来,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围绕心血管病、肿瘤、老年性骨病等方向,开展了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临床研究,已取得诸多重要成果。“未来,我们将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精神,扎实推进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内涵式发展,为推进中西医结合事业做出贡献。”

 

 福建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灿东教授致辞

 

 

彭军:十五载上下求索  硕果累累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副院长彭军教授介绍了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成立15周年的工作成绩。

在人才建设方面,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已形成中青年为骨干、硕博士为主体、学缘结构优良、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包含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众多资深学者。

在科研方面,分别成立了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全国名中医杜建学术思想传承工作室,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骨病和肿瘤等领域展开重点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6项,省部级项目172项,发表SCI论文348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9项。

针对中医药科研与产业发展的前沿问题,建立了医学实验中心科研平台,实验室面积超2000,实验仪器设备总价值逾1亿元,已取得诸多科研成果,并为近1000项校内外科研课题提供了共享服务和技术支持。因此,获得福建省双一流高峰学科(2018)、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019)、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研究分中心(2020)等荣誉。此外,院校医学论文影响力自2017年进入基本科学指标(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

彭军教授表示,未来,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用,加强中医新药研发与应用,助力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争取获得更多得到国家乃至全世界认可的创新成果,为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做出贡献。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副院长彭军教授作工作汇报

 

 

李西海:清宫荣筋三方治疗骨关节疾病

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副院长李西海教授介绍了清宫荣筋三方治疗骨关节疾病研究。

清宫荣筋三方凝练了清宫用药特点特色,包括荣筋拈痛方、荣筋壮骨方和荣筋抑瘤方。针对骨关节疾病的核心病机,秉承养血荣筋、筋为骨用原则,进行了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和活体成像等研究,从方证对应角度揭示荣筋三方的科学内涵。

荣筋拈痛方以肾主骨理论为内涵,针对本痿标痹、痿痹共存,采用牛膝、当归、独活、羌活、防风、甘草等药物,抑制骨关节炎软骨退变和骨关节炎疼痛等;荣筋壮骨方针对精乏髓枯,采用熟地黄、杜仲、续断、补骨脂、当归、白芍等药物,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等;荣筋抑瘤方针对痰瘀互结、筋骨失荣,采用黄芪、当归、玄参、蛇舌草、山慈菇、川牛膝等药物,抑制骨肉瘤等。

李教授表示,对清宫荣筋三方的药效学研究和临床研究将为骨关节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新路径。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具有广阔前景

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肿瘤研究所所长林茂久教授介绍了肿瘤研究所的科研进展。肿瘤研究所以“中医药传统理论”和“中西结合科研思路”为指导,在全国百名名中医的指导下,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和手段,围绕杜建教授临床经验方解毒消癥饮、扶正抑癌方和扶正清解方,以及片仔癀、八宝丹、清解扶正颗粒、精制保和颗粒和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开展了中西医结合防治消化系统肿瘤的系列基础与临床研究。

迄今,已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发表相关文章190余篇(SCI百余篇),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6项。

林教授指出,中医药治疗肿瘤研究方兴未艾,许多新抗肿瘤药物研发来自中药或天然药物,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前景广阔。

 

 

褚剑锋:探索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规律

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副院长褚剑锋教授介绍了心血管病研究所的科研进展。褚教授表示,在探索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中,以清眩解压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为契机,开展了中药新药和防治新发高血压系列研究。同时,搭建了福建省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心血管慢病协同创新中心、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两大研究平台,以促进老中青学术传承,推动人才培养建设。

褚教授介绍,以芳香温通法抗心肌缺血改善心脏功能研究为例,现代医学对低温或寒邪致病的研究发现,低温抑制了癌症免疫机制,温热疗法可抑制结肠癌瘤体的生长。对于冠心病的研究也发现,致死性急性心梗在低温季节发病为主,非致死性心梗在低温季节发病为多;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心梗发病占全年发病一半以上。“芳香温通法在防治缺血性心脏病方面,学术思想有传承、有历史,多项研究与临床实践也证明了其科学性。“

褚教授介绍,心血管病研究所开展省部级及以上课题研究1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发表了论文20余篇(含SCI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未来,在探索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规律的过程中,将着力打造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建设高水平研究平台,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造福更多的心血管病患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