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级精品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发布时间:2009-11-10

 课程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主干课程。它是在原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基础上,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文件精神,于2006年秋开始在全校本科生中普遍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该课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   Compendium of Chinese Neoteric & Modern History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总 学 时: 36          讲课学时:    27      实践课时: 9

学  分:  2

适用对象:  所有本科专业学生

先修课程:无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公共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懂得近现代中国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中国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政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民主国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三)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搞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四)通过教学,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1840—1919)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2学时)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二)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一)两对基本矛盾及其关系

   (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四、基本历史线索:1840—1919年的中国

  (一)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和农民战争时期。

  (二)从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时期。

  (三)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到1911年辛亥革命,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和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涨的时期。

  (四)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这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酝酿的时期。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4学时)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一、 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经济掠夺

    四、文化渗透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4学时)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一)兴办近代企业

  (二)建立新式海陆军

  (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

  百日维新内容与过程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军事方面

   文化教育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2-4学时,可根据情况灵活变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共和制蜕变为封建军阀专制

  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1919—1949)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一)从北洋政府到国民党政府

   (二)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三)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四)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艰难处境

   三、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四、基本历史线索

   (一)1919—1921年的中国

   (二)1921—1927年的中国

   (三)1927—1937年的中国

   (四)1937—1945年的中国

   (五)1945—1949年的中国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4学时)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爆发及其原因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四运动的特点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及特点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二、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国共合作的形成

  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

  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2学时)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遵义会议

 

第三节  总结历史经验,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二、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4-6学时,可根据情况灵活变动)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九一八事变与东北的沦陷

   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残暴的殖民统治

    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三、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二、从片面抗战到消极抗战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

    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五、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2-4学时,可根据情况灵活变动)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维护和破坏政协协议的较量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全面内战爆发

    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

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

  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

    学生运动的高涨

    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主张

    国民党当局对民主党派的迫害

    民主党派历史上的转折点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第四节  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二、人民政协与临时宪法——《共同纲领》

    为新中国绘制蓝图

    人民政协的召开与《共同纲领》的制定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49—)(以下部分合为9学时,课外自学,作为作业和论文写作的背景依据材料)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第二,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第三,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第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在曲折中前进的20年

  中国的基本国情。

  经验和教训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跨越

  四、基本历史线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国家工业化任务的提出

    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二、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历史条件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社会条件

  

第三节  走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历程

    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

    四、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一、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全面进行政策调整

   “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二、“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粉碎林彪集团

    邓小平1975年整顿

    三、艰难的探索,深刻的教训

    探索中的失误

犯错误的原因、教训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一、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基本建立

    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四、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转折

   一、解放思想,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

    二、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三、为全面打开新局面创造条件

    平反冤、假、错案

    调整国民经济

发展和平外交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起步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一、改革开放的起步

    二、改革开放的初步展开

    开设经济特区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政治体制改革任务的提出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制定

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平稳交接

    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

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第三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

  二、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继续前进

 

                     四、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课时分配:

 

章(或编)次

讲课

习题课

讨论课

实验

其他

合计

第一章

2

 

 

 

 

2

第二章

2

 

 

 

1

3

第三章

4

 

 

 

1

5

第四章

2

 

 

 

1

3

第五章

2

 

 

 

 

2

第六章

2

 

 

 

1

3

第七章

2

 

 

 

1

3

第八章

4

 

 

 

1

5

第九章

4

 

 

 

1

5

第十章

4

 

 

 

1

5

合计

28

 

 

 

8

36

 

 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么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4、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5、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

6、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7、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8、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9、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0、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

11、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1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13、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这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哪些影响?

14、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革命对象?

15、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16、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7、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8、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19、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20、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21、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2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是什么?

24、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25、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

26、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27、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8、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9、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说明了什么?

30、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2、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3、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34、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35、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36、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37、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

3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取得这些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六、作业与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

1、期末闭卷卷面成绩70%:A、B两套例卷、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2、课程论文30%: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了解撰写论文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逐步掌握撰写论文最基本的技巧,培养撰写论文的能力。

要求:

(1)、字数在3000字左右。

(2)、不能用电脑打印,只接收手写稿。

(3)、文章条理清晰,文从字顺,结构逻辑严谨。

 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  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该教材是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指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重点教材。

参考书: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

1.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2.徐凤晨、赵矢元:《中国近代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

3.李侃、龚书铎《中国近代史》,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4.林增平《中国近代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

5.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6.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7.马克思:《鸦片贸易史》、《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均见《马恩选集》第2卷;

8.牟安世:《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9.马克思:《鸦片贸易史》、《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均见《马恩选集》第2卷

10.马土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三联书店1957年;

11.陈胜磷:《林则徐与鸦片战争论稿》,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2.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一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1995年版。

16.柴萼:《庚辛纪事》,《义和团》;

13.瓦德西:《瓦德西拳乱笔记》,《义和团》第3册;

14.《义和团》(资料从刊)第一册;

15.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义和团》(3);

16.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17.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

18.《中国新工业发展史大纲》,参看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册;

19.廖一中等编:《义和团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0.茹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一册中有关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篇目。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李侃等:《中国近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2.徐凤晨、赵矢元:《中国近代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

3.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4.苑书义著《中国近代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5.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6.李侃:《论魏源》,《历史学》1979年第3期。

7.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

8.罗尔纲:《晚清兵志》,中华书局。

9.吕实强著:《中国早期的轮船经营》,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

10.中国史学会编:《洋务运动》,神州国光社。

11.李时岳等著:《从闭关到开放》,人民出版社。

12.吕实强著:《中国早期的轮船经营》,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纪念赫尔岑》,《列宁选集》第2卷;

2.《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三分册;

3.《清末教案》第2册,中华书局1998年;

4.《近代史资料》1955年第4期

5.左绍佐:《悟澈源头》,《近代史资料专刊?义和团史料》(上);

6.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

7.《清史稿》第42册;

8.袁昶:《乱中日记残稿》,《义和团》(一);

9.李文海等《义和团运动史事要录》,齐鲁书社1986年;

10.胡思敬《驴背记》,《义和团》第2册;

12.日?佐原笃介:《八国联军志》,《义和团》第3册;

13.日?佐原笃介:《拳乱纪闻》,《义和团》第1册;

14.佚名:《拳时上谕》附录,《杂录》;

15.《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

16.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1912年7月)

17.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11月12日)

18.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年10月20日)

19.《民报》:《<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1906年4月28日)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毛泽东:《学生之工作》,《湖南教育月刊》1919年12月;

2.《毛泽东选集》(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五四爱国运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4.《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1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5.邵维正:《中国共产党创建史》,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7.李新主编:《国民革命的兴起(1923&mdash;192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苏仲波、杨振亚主编:《国共两党关系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9.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0.王宗华主编:《中国大革命(1924&mdash;1927)》,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毛泽东选集》第一、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2.《周恩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

4.《毛泽东思想概论》,王德宝主编;江苏省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5.《中国现代史》(上册),王桧林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1999重印);

6.刘克祥,陈正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7.《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年;

8.《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年;

9.《中国现代史》(上册),王桧林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8(1999重印);

10.《中国现代史》,王桧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编著,第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中国现代史》,陈廷湘主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

2.《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3.《西安事变资料》(第一、二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981年;

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5.《中国现代史》,王桧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第二版;

6.《毛泽东选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7.《中国现代史》,王桧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编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第二版;

8.《国际条约集》(1945--1947)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

9.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中国抗日战争史》(下卷),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

10.徐勇:《政府之梦&mdash;&mdash;日本侵华战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1.解学诗:《历史的毒瘤&mdash;&mdash;伪满政权的兴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2.[日]关宽冶、岛田俊彦:《满州事变》,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13.[日]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4.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中、下),解放军出版社1991&mdash;1994年版。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毛泽东选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2.《国际条约集》(1945-1947),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

3.李新、陈铁健主编:《争取和平民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选编》第6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曹健民主编:《中国民主党派的历史和现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萧超然主编:《中国政治发展与多党合作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李新、陈铁健主编:《争取和平民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8.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9.廖盖隆:《全国解放战争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0.《第一野战军战史》、《第二野战军战史》、《第三野战军战史》、《第四野战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90&mdash;1998年版。

11.军科院军事历史研究部:《全国解放战争史》5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何晓环等著:《淮海战役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下篇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陈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毛泽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3.王真:《动荡中的同盟&mdash;&mdash;抗战时期的中苏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朱铃、张先智:《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略》,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5.向青:《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概述》,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史义人:《国际共运史疑难问题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版;

7.王淇:《从中立到结盟&mdash;&mdash;抗战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1840&mdash;194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张岱云等译:《赫鲁晓夫回忆录》,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

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1993年;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7册,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1992年;

5.《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6月21日;

6.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转引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24册;

7.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8. 胡乔木:《毛主席在追求一种社会主义》,载《胡乔木谈中共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9. 胡绳:《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0. 《邓小平文选》第一、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1993年;

11.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13),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98年.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993年;

2.江泽民 《论"三个代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3.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1-10),人民出版社,1982年;

5.沈冲、向熙扬主编《十年来: 理论?政策?实践资料选编》第二、三册,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年;

6.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7.石仲泉:《&ldquo;三个代表&rdquo;思想:领航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2年;

8.中宣部:《&ldquo;三个代表&rdquo;与党的先进性》,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2003 年;

9.中国人民大学&ldquo;三个代表&rdquo;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编:《&ldquo;三个代表&rdquo;重要思想专题讲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