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存“黑洞” 制度补“裂缝”

发布时间:2014-10-27来源:教务处作者:动态浏览次数:0

 近日,多名院士、大学教授因陷入科研经费腐败丑闻被查,科技投入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几乎与此同时,《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获批,有力地回应了公众关切。有专家称,这一方案的出台,意味着我国科技投入的管理将出现历史性转折。
  
  从媒体报道的数据来看,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科技支出超过5000亿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近100倍,然而近年来,我国真正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和大师级的科学家却鲜有出现。这样“高投入、低回报”的现状明显难以服众,再加上科研经费腐败、学术论文抄袭等现象频频曝光,故而越来越为公众所诟病。
  
  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数千亿资金投入科研,不是给科研工作者随意挥霍的,而是为我国发展助力的。如果科研资金“打水漂”,或是进了私人腰包,不仅阻碍科学技术发展,还会滋生贪污腐败和不正之风,甚至导致整个科研系统出“故障”。
  
  那么,科研经费的“黑洞”存于何处呢?从科研工作者角度分析,权力“出轨”是重点,如虚列劳务费用、收集发票冲账等手段,靠的就是权力的任意支配;而从科研项目上看,借壳套现、多头申报等手段也屡见不鲜,科研项目成了什么都可以装的“箩筐”;再从科研运行上来说,从上到下透明度不够,巨大的科研资金到底流向了何处,花在了什么地方,少有人弄得明白。
  
  权力出轨、项目混乱、运行不公开等问题,归根结底是制度出了“裂缝”。科研经费体制及监管失控的问题有目共睹:原浙江大学水环境研究院院长陈英旭,采取编制虚假预算、虚假发票冲账等手段,先后套取国家下拨的科研经费900余万元;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宋茂强则与其妻一起借用亲戚、老乡身份证,以“校外劳务人员”的身份冒领68万元科研经费,等等。
  
  为此,一方面,要合理配置科研资源,从科研计划上、资金上、部门上入手,进行全方位整顿,既要把资金都用在好的科研项目上,又要做好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用最合理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成果。另一方面,对于科研腐败现象要深挖到底、严厉追责,架起带电的“高压线”,通过强化监督、层层把关,让腐败分子如“过街老鼠”,无处容身。同时,还需强化科研经费的透明度,让科研领域接受“阳光”的照射,给公众一本“明白账”。
  
  中央出台新规整治科研经费乱象,这是一剂良药。但好制度不能只刻在墙上,还必须层层细化、落到实处,才能“药到病除”。(王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