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校推荐案例荣获福建省2023年度“慕课十年典型案例”特等奖!
近日,福建省高校课程联盟下发了《关于公布福建省2023年度“慕课十年典型案例”征集结果的通知》(福课联盟[2023] 3号),我校推荐的两个案例分别荣获特等奖和一等奖。
案例名称 | 案例负责人 | 获奖情况 |
三维立体创新伤寒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 陈少芳 | 特等奖 |
立足中医健康理念创新,助力中医学类通识课程建设 | 王洋 | 一等奖 |
本次全省评选特等奖案例15个、一等奖案例16个、二等奖案例20个,其中,获特等奖案例拟推荐至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
学校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挖掘典型应用,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的表率、示范与引领作用,进一步鼓励教师开展基于慕课的教育教学改革。
二、我校推荐案例荣获福建省2023年度“慕课十年典型案例”特等奖!
近日,由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的第三届福建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决赛在福建师范大学落下帷幕。经过激烈角逐,我校教师荣获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其中康复医学院吴劲松荣获副高组二等奖,药学院张勋、中医学院龚琳荣获中级及以下组二等奖,药学院王玉露荣获正高组三等奖、护理学院葛莉荣获课程思政组三等奖、中西医结合学院陈锦团荣获副高组三等奖。
据悉,本届大赛以“推动教学创新 培养一流人才”为主题,全省39所本科高校全覆盖参赛,共235个教师(团队)参加。经过网络评审和现场评审,共评出一等奖14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36项。
我校慕课案例入选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慕课十年典型案例”
近日,全国慕课教育创新大会(第四届)暨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隆重举行了“慕课十年典型案例”证书颁发仪式。我校陈少芳教授的案例“三维立体创新伤寒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获福建省高校在线教育联盟推荐,入选2023年度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慕课十年典型案例”。
据悉,为全面总结中国慕课十年的成就,充分展示慕课建设与研究成果,挖掘更多典型应用,发挥表率、示范与引领作用,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面向27个成员单位征集了一批标准建设案例、慕课建设案例、慕课创新应用案例、西部行成果案例、产学合作案例等,经过“高校教师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各联盟遴选—择优推荐—联席会审议采纳”,共计遴选出333个“慕课十年典型案例”。
案例简介:
伤寒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与核心课程,课程建设依托国家级中医学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医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团队汇集了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省级优秀教师、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伤寒学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秉承“大医精诚,守正创新”的理念,注重学生中医思辨能力的提升,主动融入多学科教育,中西汇通,文理交融,对教学目标、方法等教学过程各环节有机调整、合理优化,重构教学内容,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多学科思维深度融合,原创自制精品慕课资源在中国大学MOOC、超星学习通等平台上线,有效利用翻转课堂和创设临床实境强化临床思维能力,从基本教学、主体教学和拓展教学三个维度组织教学活动,打造线上线下混合、课堂临床互联的立体式教学新模式。四模块系统建设课程思政元素库,开放式“慕课+”,让思政与时俱进,寓思政于临床带教,身教胜于言传,将思政引入学习评价,形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独有的亮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对创新实践成效开展有效分析与总结。
伤寒学课程2020年、2021年分别入选省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2022年获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2年陈少芳教授及伤寒学团队获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组一等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组二等奖及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该教学模式已连续多年在本校伤寒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效果显著。课程团队教师积极与国(境)内外院校同行专家进行交流,推广教学理念与方法,形成了良好的新形态教学改革示范。
我校《中医诊断学》课程入选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培训课程
近期,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下发了《关于开展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相应任课教师培训的通知》,我校《中医诊断学》入选第二批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培训课程(全国52门),为中医学类6门入选课程之一。
《中医诊断学》课程由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全国首届教材先进个人李灿东教授主讲。课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中医诊断学》课程虚拟教研室牵头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教育部中医学类核心课程《中医诊断学》联盟理事长单位、“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主编单位。团队历经半年精心准备,经层层推荐遴选,最终入选并完成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数字化转化,于2023年5月16日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上线直播。
《中医诊断学》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党建为引领,促进课程建设,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重视对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精神的培养,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该课程系统介绍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合理、思政元素突出,充分发挥了价值引领、铸魂育人的功能。
五、我校《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中医康复护理虚拟仿真实验》入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23〕7号),我校《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中医康复护理虚拟仿真实验》入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
课程负责人简介
葛莉,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福建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副院长(主持),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护理学专业负责人,福建中医药大学优势特色学科中医护理学科带头人,福建省中西医护理实践教学中心主任,福建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负责人。兼任中国康复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康复护理学组组长,福建省中医药学会中医护理分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护理学会护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主持福建省自然基金、福建省教改重大项目及参与福建省、厅及福建中医药大学课题30余项,共发表学术论文89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规划教材2部,副主编4部。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福建省护理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主持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福建省一流课程2门,福建省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入选福建省课程思政名师,中国康复医学会优秀康复护师。
课程概述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中医康复护理虚拟仿真实验》是本科护理学专业课《康复护理学》的实验课程,也可以作为护理学专业必修课《妇产科护理学》的实验课。本课程是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本课程以真实临床病例为基础,将学生带入到电脑模拟的医院环境中。课程采用CBL(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教学法和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通过将交互式体验引入实验教学,增加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元素,引导学生依据单元课程进行自主学习训练,教师通过案例虚拟场景系统,在虚拟仿真操作中进行课程教学和思维训练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逐步分析和问题的引导,在虚拟的环境中实现护理评估、临床技术操作和护理评价,综合提升学生护理知识和技术水平。
本课程旨在解决中医盆底康复训练和护理过程中,学生对中医提肛训练+生物反馈对盆底肌肉的影响,以及艾灸所影响的盆底血流情况不明确的问题,以3D模拟盆底透视图展示中医盆底康复训练过程中盆底肌肉的变化,并以多普勒彩超图显示艾灸过程中血流变化的情况。运用MVVM框架、3D重建、UE4交互等技术,构建基础知识训练、康护虚拟实验和高阶探索实验3个模块,将盆底解剖结构、中医康复护理技术操作等通过虚拟仿真方式呈现,解决普通仿真实验教学无法模拟柔性盆底组织导致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操作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操作纠错机会,培养学生中西医临床思维融合创新能力和医者仁心。
授课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辨别女性盆底组织的解剖结构与功能。
2.能阐述盆底康复护理评估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能正确运用生物反馈康复仪并指导患者正确完成中医提肛训练。
2.能准确完成中医艾灸操作。
3.能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正确的盆底功能中医康复护理指导。
(三)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细心、耐心、爱心、严谨的工作态度。
2.能为患者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医者仁心职业道德情操。
六、我校《传统康复方法学》课程入选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23〕7号),我校《传统康复方法学》课程入选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
课程负责人简介
王芗斌,医学博士,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骨伤及运动康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盆底康复专科专家;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二科副主任。中国康复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委会常委,物理治疗专委会女性健康学组常委;国际物理与康复医学协会(ISPRM)女性健康任务组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整合盆底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获得美国运动机能学专业硕士学位。杜邦儿童医院步态分析实验室、印第安纳大学运动医学门诊及杜肯大学朗格斯健康科学学院访问学者,完成美国南加大骨科与运动康复及盆底健康专科培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省级科研课题6项。发表论文50篇,主译著作1部,参编论著及教材9部,出版科普著作1部。参与获得3项省级及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技进步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课程概述
《传统康复方法学》是一门讲授传统康复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的课程,是我校康复相关专业[康复物理治疗(PT) 、康复作业治疗(OT)、言语与听力康复学(ST)]的专业核心课,以我校康复学科带头人陈立典教授主编国家康复治疗学专业规划教材《传统康复方法学(第一至第三版)》为课程教材。本课程充分发挥中医院校开办康复专业的特色与优势,秉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思想,凸显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中国特色康复教育之路。2018年作为福建中医药大学年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2019年获得福建省线下一流课程。
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具体教学内容参照常规全日制教学安排,全面系统,共分上下两个学期开设,分别以传统康复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传统运动、针灸康复、推拿康复等不同疗法及其在康复临床中的应用为教学重点,以线下实训课为主,结合线上精品课程资源和虚拟仿真系统等多种形式,根据不同康复专业的特点对案例内容有所侧重。本课程应合了国家提出的促进中医药、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发展中国特色康复医学的健康中国方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改革实训方法,总结技术考核要点,融合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案例导入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
授课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好传统康复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结合虚拟仿真系统加强操作实践能力,通过科教融合提升循证实践的理念(创新性),案例的情境式教学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中医康复理念(高阶性),多维评价系统增加课程广度(挑战度);深化传统康复的文化自信,凸显“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康复治疗师的职业素养和规范,培养“五术”人才。
七、我校《中医骨伤科学基础》课程入选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23〕7号),我校《中医骨伤科学基础》课程入选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
课程负责人简介
张燕,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伤科分会中医药临床研究与评价专委会常委;福建省中西结合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常委;海峡南少林手法医学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省级一流线上课程1项,省级一流线上线下混合课程1项;参与国家级一流虚拟仿真课程“现实中医正骨手法操作训练项目”建设(排名第三);参编“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正骨学》、“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骨病学》《中医骨伤科学》等多部教材。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
课程概述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是一门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骨与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诊断、临床诊查与治疗方法的专业基础课,是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
本课程2010年获国家精品课程,2013年获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2016年成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8年获福建省精品在线课程培育项目立项,2019年获福建省精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立项,2020年认定为福建省一流线上课程、一流线上线下混合课程。
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中医骨伤科发展史;骨伤病的分类与病因病机;骨伤病的辨证与诊断;骨与关节检查法;正骨手法、脱位复位手法、理筋手法、小夹板固定、石膏固定、牵引疗法、药物疗法、功能锻炼等骨伤病的治疗方法。本课程以ARCS动机模型为理论指导,以基础知识模块化、学习活动任务化、能力训练技能化为基本构架,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升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夯实基础。
授课目标
让学生掌握骨伤科疾病分类、病因病机、检查法、手法复位、夹板固定、辨证用药、功能锻炼等基础知识及“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动静结合、医患合作”诊治原则,打牢专业基础,提升综合素养。同时具备运用骨伤疾病检查及治疗方法诊断并初步处理骨伤科疾病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职业认同感,守护筋骨健康,将个人发展融入“健康中国”战略中。
八、我校《中医诊断学》课程入选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23〕7号),我校《中医诊断学》课程入选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
课程负责人简介
李灿东,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
长期从事中医诊断学的教学、科研、临床工作。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获“国家卫生计生系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全国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现任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兼任教育部中医学类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中医药临床案例成果库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中医技术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卫生组织ICD-11项目专家组成员,第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教育部《中医诊断学》课程联盟理事长、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负责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中医诊断学》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科学术带头人。担任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主编。
课程概述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主干课程,是联系中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
本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2020年获得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2023年获得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本课程将中医整体观念思维贯穿《中医诊断学》教学全过程,强化人文素养与专业知识相融合。课程拓展《中医诊断学》教材资源,以《中医诊断学》为主体,《中医误诊学》和《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为两翼,建立了理论-实训-模拟三阶段的课程教学模式,为全国首创,得到同行认可并在行业内推广。同时,拓展线上课程资源,建设中国大学慕课《中医诊断学》课程、国家级中医思维训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结合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拓展课程知识库,为中医人才培养提供多元的课程资源和学习方式。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了教学效果最大化。
授课目标
本课程坚持“大医精诚”的育人理念,以中医理论为基石,将中医整体思维贯穿教学始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临床,旨在培养中医整体观念牢固、中医诊断理论扎实、临床实践能力过硬、医德人文素养良好的合格中医人才。
我校4门课程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23〕7号),我校有4门课程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目前,我校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增至10门。
近年来,我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实施《福建中医药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规划(2019-2023年)》,制定出台《福建中医药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通过课程建设培训、经验交流沙龙、教学观摩指导等方式,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课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校开展课程思政示范教师面对面沙龙分享研讨活动
为深入推动课程思政引领示范效应,努力营造以研促教、教研并进的课程思政建设良好氛围,学校教务处以“示范引领展风采,同研同思同前行”为主题开展两期课程思政示范教师面对面沙龙研讨活动。沙龙活动分别以专业教育课、专业基础课程与公共基础课三类课程为主题,分类研讨课程思政建设。中医学院陈少芳、第一临床医学院林劲榕、药学院贺龙刚、人文与管理学院吕璐莎担任分享嘉宾,马克思主义学院陈丽晶做指导点评,教务处王鹤担任沙龙主持并作分享总结。来自全校各教学单位共80余名教师参与了研讨活动。
陈少芳老师以《伤寒学》为例,分享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思考,根据系列相关文件精神,提纲挈领解读课程思政建设的依据,提出专业教育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应梳理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突出专业特色,思政元素的融入要科学、合理、流畅,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育人效果。
林劲榕老师以《中医内科学》为例,分享专业教育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提出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无需太多辞藻修饰,润物细无声地植入思政元素。他结合自身援沪抗疫经历指出,临床工作是无需教材的育人课堂,作为教学医院的医生,要以身作则、做医学生的引路灯,实际行动是最好的课程思政。
贺龙刚老师以“互联网时代的‘三理衔接’问题链式”为主题,从大学课程思政必要性及如何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两个角度出发,提出思政教育要“三理衔接”,政理阐释实现价值定位、明确思想目标,学理实现知识传授和规律揭示,体现深度,事理诠释理论联系实际,体现温度。以此更好推动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
吕璐莎老师以“用‘心’育人,思政同行--课程思政在心理学课程中的实践探索”为主题,提出课程思政与心理育人同向同行,并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介绍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方法,同时提出了以情境创设、问题启发、故事共情、实践体验为主的思政融合方法。
王鹤老师代表教务处做交流与总结,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如何在不同类型课程中科学设计课程思政体系,彰显课程育人特色,各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希望能通过面对面沙龙的研讨互动,进一步提升广大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育德能力、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方法,凝聚课程思政工作共识。
陈丽晶老师以思政课教师视角交流了自己的体会。她指出思政是一座金矿,每门课程的落脚点不一样,示范教师通过巧用方法、活用案例、妙用故事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结合,将课程思政做精做优。希望各位老师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的同时,将党的创新理论与讲话精神有机融入课堂,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互融共促。
据悉,两期面对面沙龙为我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策划的系列活动之一。为充分发挥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的引领作用,推动课程思政铸魂育人工程长效机制建设,我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在加强顶层设计、推动项目建设、提升育人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五位校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师作为研究中心成员通过组织碰头会交换看法和意见,确定沙龙研讨的形式,并参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创新设计分享主题,根据专业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与公共基础课三类课程不同要求进行研讨交流。沙龙研讨活动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现场气氛热烈融洽,为教师搭建了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推动我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
十一、我校开展省级一流课程建设与申报培训会
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本科课程建设工作,6月20日下午,学校组织开展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申报培训会,各学院教学管理人员、教师代表共50余人参加。
会议邀请福建省高校在线教育联盟秘书长范新民研究员,以《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应用与教学创新》为题,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内容以及能力建设三方面进行全面的介绍,重点从政策分析、评审指标、建设要点以及申报建议等方面对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线下课程以及社会实践类课程进行了深入解读,并针对培训会上老师提出的课程建设和申报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和指导。
学校将加大本科课程建设与管理力度,充分发挥一流本科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提升本科课程内涵建设,助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再上新台阶。
十二、福中医荣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我校《优势学科引领下康复治疗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项目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每四年评选一次,是国家设立的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领域最高奖项。
本次获奖充分展示了我校康复学科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与实践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学校将充分发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着力提升育人品质,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
超赞,福中医学子全国赛一等奖!
7月26-28日,第五届全国食品专业工程实践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总决赛在陕西咸阳举行,我校代表队荣获一等奖。
我校代表队由林埔和孔祥佳老师指导,简施琴、冯芳、廖玉婷三名同学参加比赛。近年来,我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守正创新,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研判、沟通表达、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本次赛事是在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旨在推动高等学校食品类专业“新工科”建设,大赛共有46支晋级队伍参赛,参赛人数为历年之最。比赛共设理论赛项、食品工程类仿真操作及食品原理类设备实验操作三部分内容,既强调专业基础知识的运用,又注重考察专业发展的前沿知识,同时兼顾参赛队员的协作性和创新性。
十四、国赛一等奖,福中医学子再创佳绩!
7月25日,第十五届“创新创业”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全国总决赛圆满落幕。我校人文与管理学院学生代表队最终以行业第三的成绩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我校代表队由葛亮老师指导,郑建校、黄武铉、杨海霞三位同学参加比赛。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赛事和学科竞赛。下一步将总结参赛经验,做好赛事传承,着力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创”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强化学生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和团队协作实践能力,为促进学生成长为具备双创能力的专业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据悉,大赛由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经济管理类专业工作委员会、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组委会主办。在今年全国大区赛中,我校学子成功以行业第二的成绩晋级全国总决赛。
十五、全国赛团体第一!我校教师在全国护理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临床技能竞赛中喜获佳绩
我校护理学院在中华护理学会主办的全国护理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临床技能竞赛中获团体第一名,高姗老师获单项个人奖第一名。
本次竞赛共有全国85所本科院校参加。展现了我校近年来在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方面的成果。我校护理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学生曾获第二届全国护理学专业本科临床护理技能大赛获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