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教育数字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和未来学习方式,赋能教育教学全过程,引领推进数字化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师生教学方式变革,决定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改革”试点课程建设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1.申报课程须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要求建设基础较好、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受益面广。
2.课程负责人须为我院在职专任教师,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承担申报课程的主讲教学工作不少于两个教学周期,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强,积极投身教学改革,能够运用人工智能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每位教师以课程负责人身份最多申报1门课程,作为主要教学团队成员参与申报的课程数不超过2门(含课程负责人1门)。
二、申报条件
(一)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教学各环节。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支撑课程教学创新,通过大模型、大数据及虚拟技术等对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教学场景与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学情分析与教学评价等进行改革创新,全方位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的学习体验,鼓励关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促进对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化教学设计。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及学习表现,设计个性化的课程大纲与教案、自适应的学习路径,提供更符合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智能辅助教学工具建设。引入智能助教、“数字人”、虚拟导师等工具,为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和难点解析,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智能推荐相应的教学资源,促进自主学习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
3.多元化教学资源整合。整合包括微视频、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文献资料等富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体验。
4.虚拟教室和虚拟实验室搭建。允许校内外师生聚集在同一虚拟空间内完成授课,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配合多样化的课堂教学道具、专业化的场景模拟能力,加深课堂沉浸感和体验感。
5.虚拟学习社区与在线协同学习。整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等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社区,提供共享资源、互动讨论、协作项目等,为学生、教师和其他学习者创造更丰富、开放和互动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6.实时学情监测和分析。利用大数据、大模型等对学生学习行为和表现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提供及时的学情反馈,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需求、优化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实现课堂的智慧管理和智能决策。
(二)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有力。课程团队教学改革意识强烈、理念先进,人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主讲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强,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学术造诣,积极投身教学改革,能够运用人工智能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三、建设管理
学校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遴选,经公示后予以立项建设。学校将对立项建设课程予以政策支持,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改革相关培训和交流,为试点课程教师提供相关资讯、分享试点课程经验。
立项课程应在两年内完成建设,并开展教学试点应用,结项时需有相应的线上资源和教学运行支撑数据。
四、申报流程
请各教学单位于2025年3月17日前,将《“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改革”试点课程建设立项申报书》(附件1)、汇总表(附件2)纸质版一式一份(需签字盖章)报送教务处,电子版(申报书按“单位名称+负责人姓名+课程名称”格式命名)以学院为单位发送至邮箱:12973625@qq.com,联系电话:0591-22861010。
附件:
1.“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改革”试点课程建设立项申报书
2.“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改革”试点课程建设立项申报书汇总表
福建中医药大学教务处
2025年1月8日
附件1:福建中医药大学“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改革”试点课程立项建设申报书.docx
附件2:福建中医药大学“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改革”试点课程立项建设申报汇总表.xls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