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解读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6-02浏览次数:12

 

近日,全世界都被比特币勒索病毒刷屏了,网络安全再次进入到大众的视野。

作为我国第一部网络安全的基础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立法宗旨是——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

它的施行,将会对人们的网络生活带来哪些变化和影响?又将如何为个人信息安全护航?

变化一: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网络产品、服务具有收集用户信息功能的,其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明示并取得同意;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并规定了相应法律责任。

变化二:严厉打击网络诈骗

个人信息的泄露是网络诈骗泛滥的重要原因。诈骗分子通过掌握的个人信息实施精准诈骗,令人防不胜防。

《网络安全法》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设立用于实施诈骗,传授犯罪方法,制作或者销售违禁物品、管制物品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不得利用网络发布与实施诈骗,制作或者销售违禁物品、管制物品以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的信息。该规定,不仅对诈骗分子和组织起到震慑作用,更明确了互联网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

变化三:明确网络实名制

喜欢在网上“胡言乱语”的人,这回可得注意了。

《网络安全法》以法律的形式对“网络实名制”作出规定:网络运营者为用户办理网络接入、域名注册服务,办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入网手续,或者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即时通讯等服务,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用户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的,网络运营者不得为其提供相关服务。这举为预防和打击网络犯罪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变化四:对互联网企业的安全保障义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网络安全法》提高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求;互联网企业实施实名制的义务;加大互联网企业有害信息处置力度;互联网企业对信息安全的保护责任、执法协助义务等。

变化五:惩治攻击破坏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境外组织和个人

《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境外的个人或者组织从事攻击、侵入、干扰、破坏等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活动,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国务院公安部门和有关部门可以决定对该个人或者组织采取冻结财产或者其他必要的制裁措施。这不仅符合国际惯例,而且表明了我国维护国家网络主权的坚强决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