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临床医学院研究生第三党支部:“践行群众路线 弘扬五四精神 传承中医之路”讨论活动总结

发布时间:2014-06-07

    回顾中医的起源和发展史,站在中医今天的位置,回首过去,展望未来,试从中医的起源,中医的发展史,中医的今天,中医要不要继承,中医在继承中存在的问题,中医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医的路在何方等方面展开论述。

    中医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自然科学发展史上最光辉夺目的一朵奇葩。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任何一门科学所不能够替代的。近年来,随着西方医学的侵入和国际全球化的推进,以及国际之间交往的频繁和与世界接轨思想的影响,中医的面貌和社会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国内一些崇尚西医的医学界人士公然大肆的攻击中医和取缔中医言论的影响,使中医的存在和发展令人担忧。

    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与疾病作斗争的战争就开始了,在科技文化不发达的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没有现在的高科技的仪器进行检查,没有现成的药物可以应用,人有了痛苦和创伤,怎么办?猜想和尝试就成为人们与疾病进行斗争的办法。有些痛苦在火堆边烤一烤就好了,有些疼痛揉一揉就减轻了,有些疼痛喝了某种草熬的水就缓解了,人们感觉很好奇,不断的有人感觉身上痛苦难受,有经验的人就告诉他怎么解决的方法,慢慢的有效地方法就不断被记录下来,后来有人进行整理并不断地丰富这些记录。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社会文化和自然哲学的发展,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的钻研和创新,总结出望、闻、问、切等行之有效诊断疾病的方法,涌现出现了像尝百草的神农,能起死回生的扁鹊,妙手回春的华佗等一代代优秀的名医。

《易经》的阴阳学说、天人合一思想,《道德经》的人文关怀道德理念,以及中国孔孟儒家中庸思想,与中医理论的创立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秦汉时代《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本草经》等著作的不断出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的理论,完善了中医的辩证论治体系,并使中医的临证疗效达到很高的水平。此四本著作也被称之为中医的“四大经典”,魏晋隋唐时期的《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的出现,使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变得更加的丰富和完善。金元四大流派的形成,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的理论。明清时期到现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已经又达到了另一个更高的水平。从几千年中医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中医是中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不断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宝典。

中医理论和内涵的丰富性以及治疗方法的多样性,使中医在当今的社会中蒙受了很多的不白之冤。有人打着世代中医的幌子销售假药,并称能够包治百病;有人打着中医的旗子休闲保健,而实质上却是在做非法的服务;有人独用芒硝为药不加辩证,百病皆用一方,使很多无辜的人中毒而亡;有人大肆夸大绿豆大蒜可以治癌,导致绿豆大蒜价格一路攀升,不负责任的炒作严重影响了经济市场的稳定;保健公司谎称自己的产品是灵芝、虫草之类能调理百病,使很多患者因为盲目相信而不去医院救治,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中医院校学生不读中医经典著作,天天为英语四六级考试而忙碌,考试通过了,而经典著作的学习机会白白错过了;中医院中医大夫急于求成不开中药,西医院西医大夫不懂中医乱开中成药,更有甚者有人竟然公开提出取缔中医,废除中医的口号,而仅有的几位名老铁杆中医已是风烛残年,中医处在面临生死存亡的水深火热之中。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快节奏的生活步伐和工作方式,人们有病急于治愈的就医观念,中医只治疗慢性病,西医急、慢病都能治疗的偏见,以及西医在中国的盛行,中医内部有些人士提出“废除中医”的口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使中医步入“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局面。我们要不要推行和弘扬中医,中医真的在现代落后了吗?是落后于人们的脚步,还是人们想抛弃它呢?从中华民族诞生到现在,人口数量的不断上升,说明了什么呢?中医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报了驾,护了航,没有历朝历代的中医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怎么能够有我们今天新的一代呢?中医难道就如世人所认为的那样吗?中医治疗疾病的独特性,以及治疗手段的多途径性,使中医对急慢性病都有很好的疗效。中医治疗疾病的手段包括哪些呢?中药,针刺,艾灸,刮痧,按摩,拔罐,气功,情绪调理等等。并且各种手段还有很多详细的具体方法,中药的不同剂型,例如:汤剂,散剂,膏剂,丸剂等。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采用不同的用药方法。“汤者,荡也;丸者,缓也。”针对急性病就用汤剂使药物容易吸收,针对慢性病就用丸剂进行调理。正所谓:急病急来治,慢病缓来调。中医最大的优势就是辨证施治和整体观念,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然而这些人们都忘了吗?中医院的大夫不开汤药,不辨证施治一律用西药或中成药进行治疗,这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也是对中医的不负责任,“誓做苍生大医,不做含灵巨贼”的遗言,怎么能够抛之于九霄云外?中医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科学,更是一门哲学,因为它是古代自然科学与哲学结合的产物,它崇尚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天人合一的观念,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重视从整体去看待疾病。中医看的是生病的人,西医则是看人身上得的这个病,这是二者最关键的区别,思想观念和理论指导的差别,导致他们治疗方法和手段的大相径庭。所以说不能单纯说谁科学与不科学,中医和西医都是为了解决患者病痛的方法,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每种科学都有它的优势和劣势。所以应该辨证和客观的看待问题。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中医是一门传承医学,但并不是要我们搞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甚至闭门造车,不与外界交流,不是这样的。要喝对身体有益的水一定要是活水,还要知道这水是从哪来的,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饮用时安全。源头活水是我们继承中医最好的一种解释。我们要想真正的搞懂和学好中医就应该从源头开始。那么中医的源头是什么呢?古人曾经说,《易经》是群经之首,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说,《易经》是解开宇宙奥秘的一把钥匙。《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不懂医理读《内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不会辨证就读《伤寒》;《神农本草经》是中医的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不懂药物就读《本草》;以及后来的温病四大家和金元四大家等诸子百家学术思想,都是学好中医的经典著作。中医的每一部书都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然而,令人堪忧的是,这些课在各大中医院校很少开,有的开了也是选修课,究其原因是什么?笔者总结有以下几点:其一,从小对国语知识的欠缺,老庄孔孟思想的教育少,对中国古文化知识了解很少,看到古文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因此就对中医的经典著作产生不了兴趣。学生不感兴趣,学校也就不再开设这些课。其二,综合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各大院校的课程排的满满的,中医院校的学生西医课程多于中医课,尤其是中医院校本专科学生四六级考试通过率低,使很多学生不得不把大量精力放在英语学习上,而读经典的时间就相应的少了。甚至研究生教育还把英语课作为学位课,这怎么能使这些中医高层次人士去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研究中医上呢?其次:中医院的中医教授,在某种利益的驱使下,不加辨证,大量开西药,时间久了不会辨证用药,开不了汤药;在教学上,给学生灌输的教育思想是用西医的诊断方法,治疗时为了面子也告诉学生用中医中药治疗,开出来的中药处方四不像,临床疗效极差。中西医这种胡乱结合的思想,怎么会有效果呢?其三,目前社会上有人懂一点中医的知识就大肆鼓吹自己,使很多人盲目相信,导致疾病加重,甚至误治而死。使人越来越不相信中医,认为中医是骗人的。而真正懂中医的人却因为舆论的压力而孤掌难鸣,这使学中医的学生对中医破罐破摔。最后,中医院校毕业的中医学生就业形势的不乐观,也使很多学生在学期间,大量时间去学习西医的知识,期望毕业进西医院,放弃对中医经典的学习。总之,社会对中医疗效的怀疑和中医大夫的对中医失去信心,是今天中医的继承出现如此萎靡萧条的主要原因。

在过去,中医的继承都是师带徒的模式,并且对徒弟的要求也很严格。《灵枢·官能》谓:“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强调医术传承重要的是要有合适的人选。“医乃仁术”,关乎性命,不可不慎!因此,今天我们在提倡继承发扬中医的时候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模式。另外,医患关系的紧张,以及疾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有较高医学素养的人,医德和医术是衡量一个医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回归到读经典,读国语,强调经典的重要性,现代的中医教育方法要适应中医发展的需要,即逐步完善和建立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与临床教学滚动交叉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今日本人用《伤寒论》的方子在生产药物和治病,并有统计数据显示:日本人生产的中成药在世界的销售量占80%。而中国还不到20%,汗颜啊!我们的国医怎么在日本开花了呢?现在真正能够潜下心来做学问的人很少,很多都是在应付,几千万元的科研经费研究到最后只是一篇文章而已,其文章也是东拼西凑,数据也是胡编乱造,其可靠性真的令人担忧。我们应当走出当前中医科研的误区,不要将重点放在证实中医是否具有科学性,能否得到西医的解释上。而应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利用现代科技如电子学、信息学、生物学、系统论思想等,在四诊设备上加强研究.如望诊仪、脉诊仪等。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人们有病首先要求快点准确的诊断出疾病,并以最短和最有效的方法治好自己的病,这给中医提出了很大的难题,中医中药的独特性,抓药煎药等一系列的不方便,尤其是看病挂号排队的时间人们都不愿意去等,导致中医门前冷落,因此宣传中医的治疗理念和开发研制新的药物剂型已经刻不容缓。中医应该在继承先辈的基础上,借鉴现代的所有科学技术为我所用,推陈出新,继承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实现新的突破!

     现代医学高昂的诊断检查费用,抗生素在抗感染的治疗中疗效减弱,对超级细菌的无能为力,以及各种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药物交叉使用中副作用的不断发现,人们对手术的恐惧感,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越来越彰显中医的优势。中医强调和谐统一,阴阳平衡的思想理念,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以及丰富贴切的人文关怀服务理念,将是21世纪最受人欢迎和重视的医学。但是,中医的诸多解释已经被证明是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但因暂时找不到合适的能替代它指导中医实践的新理论而仍为当代中医奉为经典。在现代西医理论和临床的冲击下,中医传统理论正在被边缘化,甚至面临被抛弃的危险。古典中医学的思想理论精华,恰恰是现代中医学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活水源头。中医学要在与现代科学文化的联系与交流中保持自己的风格与特色、生命力与影响力,并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独特贡献,就必须重视自身基本理论和诊疗思想的启迪,就必须尊重、发掘、继承、阐释并运用自己的基本理论和诊疗思想,临床养生防病治病的实践服务。因此,中医药理论亟待创新,仅仅满足于取类比象的模糊思维和主观性较强的经验总结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仅仅满足于天人合一的模糊哲学观和整体观也将继续阻碍中医理论大的深入发展。在现代条件下,把科学仅仅建立于可以超脱时空无拘无束的超“超普遍联系”的形象思维基础上是不可想象和难以为世人所接受。当代人说中医理论不科学并不奇怪。中医理论的思维基础和哲学基础存在的主观片面性,使在其基础上推理出的理论结果不十分可靠和不能完全令人信服。而过度强调整体观和事物的整体性则易使人们忽略对事物的局部和细节的研究,满足于笼统、模糊的观念和对“理论模型”的模糊逻辑推演则易使人们放弃对事物明晰的能够揭示本质的概念的追求。中医要发展,就必须走出一味模糊、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及从假说到假说、从观念到观念的不求甚解的怪圈。必须在继承中医理论合理内核的基础上,用现代语言和逻辑重新对中医药进行合理的诠释,把仍处于假说阶段的大部分中医理论进行广泛验证,以新思维为基础尝试改造或建立新的中医研究“理论模型”,构建科学的现代化的新中医理论,更好地指导中医药的实践,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中医界人士应该树立起信心,潜心钻研,脚踏实地,为中医真正的走向世界,为全世界患有病痛的人们解决问题而努力!

    综上所述,中医的继承和发展不是一个人和某个名医名家的事,而是政府和全社会共同的任务,因为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健康保障,设想没有中医,我们在东汉末年的伤寒大流行期间,中国还能有几人存活;没有中医,我们也不可能战胜03年的非典,以及每一次瘟疫的大面积流行等。我们应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中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真正的保驾护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