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教研室 |
目前药理学教研室共有专职教师 14 人,其中教授 4 人,副教授 6 人,博士研究生导师 1 人,硕士研究生导师 9 人,具有博士后及海外学习经历 7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12人,占教研室总人数的 93%。教研室教师先后获得福建省优秀教师 1 人,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 1 人,福建中医药大学教学终身成就奖 1 人,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学新秀 1 人,福建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师 1 人,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1 人,校课程思政示范团队 1 个。 “药理学”获得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 “药理实验”获得福建省高校精品课程共享课课程; “中药药理学”获得福建中医药大学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和优势特色培育学科;“药理实验方法学”获校级思政示范研究生课程。《药理学》课程思政案例在新华网“新华思政”专栏展播。“基于 MOOC的混合式教学优秀案例”入选全国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基于多学科融合的“药理学课程群”获评福建中医药大学杏林团队。 本教研室主要承担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康复、中医学、护理学本科专业《药理学》《药理实验》《中药药理学》《人体机能学实验》课程,以及研究生的《药理实验方法学》《中药药理学》《方剂现代研究》《现代药理选论》课程的教学工作。近 5 年主编“十四五”规划《药理学》教材 1 部,副主编“医药高等院校创新教材”《药理学》1 部,参编规划《中药药理学》《中药毒理学》《中药药理学(双语)》《中医饮食养生学》《中医食疗学》《中药整合药理学》《药理学》教材 7 部。在教学中积极进行改革,承担教研课题 8 项,发表教改论文 9 篇,分别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组一等奖、教学活动创新奖,全国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青年教师微课教学大赛特等奖,全国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福建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组一等奖、教学学术创新奖、教学活动创新奖,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一等奖、三等奖,福建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组三等奖;福建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二等奖,校思政课程教学竞赛一等奖等。近 5 年教研室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5 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1 项,福建省卫健委科技计划项目 1 项,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 3 项,福建中医药大学校级项目 22 项;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研成果二等奖(省部级)1 项,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1 项,福建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1 项、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1 项、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1 项,2022 中华医药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团队奖(省部级)1 项。申请专利 5 项,授权专利 4 项。发表论文 90 余SCI 论文 40 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 30 余人;指导本科生参加学生知识技能大赛和实验技能竞赛,挑战杯和创新创业大赛,分获国家级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4 项、三等奖 2 项,省级立项 10 项。 研究方向: (1)中药抗炎免疫药理构建 SPR/UPLC-QTOF/MS 分析平台,围绕炎症性肠病、脓毒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肝炎等疾病,应用体内外实验以明确中药抗炎免疫药理作用的关键药效物质和作用靶点,从而解析单味中药或复方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治疗疾病的特点。 (2)中药脑血管药理通过多靶点筛选体系发现百余种闽产中药活性成分,形成了栝楼桂枝颗粒、片仔癀活性组分、红景天苷等抗脑卒中候选药物,从现代药理学角度阐释传统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作用靶点及分子机制,为脑缺血性疾病提供现代候选药物。 (3)中药神经精神药理围绕典型情志病症,构建中医情志病症共病动物模型,开展中药神经精神药理的药效物质、作用靶点及分子机制研究,以揭示中药及复方治疗中医情志病症的现代科学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