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 |
教研室师资队伍中有研究员 1 人,副教授 3 人,硕士研究生导师 4 人,福建省高层次人才 1 人,博士后 1 人,2 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拥有博士学位者占教研室总人数的 75 %。 本教研室主要承担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药物制剂本科专业的《食品化学》《食品分析》《食品微生物学》 《食品工程原理》《食品生物技术》《食品毒理学》《食品工厂设计》《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营养学》《食品 加工学》《食品工程高新技术》《食品科学综合试验》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近 5 年参编“十四五”规划教材《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 《医用化学》《分子生药学》《中药制药辅料学》共 5 部, 在教学中积极进行改革,承担校级教改课题 4 项,发表教改论文 6 篇,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 项。 近 5 年教研室承担国家级课题 1 项,省级课题 9 项,厅局级课题 4 项;发表论文 58 篇,其中 SCI 论文 21 篇;EI论文 2 篇;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 教研室共培养硕士研究生 23 人,指导本科生参加省级学科竞赛获得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7 项;2023 年指导本科生参加全国食品专业工程实践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获得南部赛区团体特等奖,国赛一等奖。此外,指导本科生参加福建省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银奖和铜奖各 1 项。 研究方向: (1)福建茶业寡肽构成及活性研究 从探究白茶高丰度共性肽的构成及生物功效切入,力争从寡肽构成和功效的角度,阐述白茶特殊滋味和保健功效的物质基础。此外,利用现代提取分离分析技术,从福建茶业发现新结构或具有良好生理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运用色谱和光谱等手段,通过药效学建立“谱效”相关性;利用蛋白质 组学技术、代谢组学技术、基因组学技术手段,系统阐明其 作用机制。 (2)福建省淀粉基药食两用作物加工及功能特性研究 从福建省特色淀粉基药食两用资源中发现新结构或具有良好功能特性的食品原料,利用新型加工技术对食药同源 原料进行高精度后期修饰(营养功能因子的高效制备、稳态化保持及靶向递送封装)、同时研究其主要食品组分(淀粉与脂类或蛋白)的互作行为、功能成分的变化机制,为我省 淀粉基药食两用作物的深加工产业化提供理论基础。 (3)采后果蔬保鲜与加工 针对不同的种类、品种的果蔬采后品质劣变的特征,从分子生物学、采后生理学、代谢组学等理论来阐述精准储藏的作用机理,并建立对应的采后果蔬品质劣变调控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