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学院前身为现代医学部,成立于1988年9月,2005年4月更名为中西医结合系,2010年3月更名为中西医结合学院并于2019年加挂临床医学部。中西医结合研究院成立于2005年7月,2024年1月中西医结合学院与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合署办公(以下简称学院)。学院设有基础医学系、生命科学系、诊断与病理学系、公共卫生基础系、医学影像技术系等5个学系,心血管病研究所、骨病研究所、肿瘤研究所、代谢性疾病研究所、交叉学科研究所、清宫医案研究所等6个研究所,陈可冀学术思想传承工作室、杜建学术思想传承工作室2个思想传承工作室和1个中西医结合医学实验中心。
一、办学理念
学院倡导“强化人文、厚实基础、提升技能、融会中西”的教学理念,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致力于培养“仁心仁术”的高素质人才。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46人,其中专任教师109人,教辅人员20人,专职辅导员14人。拥有正高级职称28人,副高级职称5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43人。现有福建省“百人计划”团队4个,福建省研究生导师团队1个,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闽江学者讲座教授6人,国家科技部外国青年人才计划1人,入选第三批省卫生健康中青年领军人才研修项目1项,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个,福建省“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人,青年岐黄学者1人,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
三、教学科研
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1个省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个省级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目前,学院教师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项,省厅级课题75项。
四、人才培养
学院拥有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中西医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技术等3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2797人,硕士研究生232人,博士研究生42人,在站博士后7人。
(一)本科专业设置
1.临床医学专业
学制学位:五年制,本科,授予医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医学职业素养,系统掌握现代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临床诊疗的能力,能对危急重症进行适当处置,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2.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学制学位:五年制,本科,授予医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专业素养扎实,拥有较为系统的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以中医思维为核心的中西医临床诊疗能力,能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医疗、教育、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中西医临床医学高素质医学人才。
3.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学制学位:四年制,本科,授予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基本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影像技术的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研究机构从事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及医学影像设备的管理、操作、维护和图像处理工作;能在医疗设备生产企业从事医学影像设备技术支持和销售等方面工作;能在放射防护领域从事医学影像检查、防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硕士专业设置
1.临床医学(学术型)
涵盖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等学科方向。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型)
涵盖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全科医学等学科方向。
3.中西医结合专业(学术型)
有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包含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肿瘤、中西医结合代谢性疾病等研究方向,以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主。
(三)博士专业设置
1.中西医结合专业(学术型)
有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专业,包含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肿瘤等研究方向,以招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为主。
(四)博士后研究方向
有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研究、身心协同康复研究、中西医结合骨与关节疾病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研究。
(以上数据截止2025年3月)